欢迎注册钧问咨询官网
已有账号,立即登录
问道

“中国式绩效考核”难点突破

现代企业,绩效考核是一项普遍开展的管理活动。

2007年,索尼高管发表了一篇文章《绩效主义毁了索尼》。文中提到,由于实行业绩考核与收入挂钩,索尼的“激情团队”消失,对索尼伤害巨大。

再来看看国内企业,考核形式主义也是大行其道:照顾面子,重指标轻考核;360度相互打分,结果大家都是100分;上级害怕得罪下属,充当老好人……

日本和中国企业在推行绩效考核时,很难取得像欧美企业那样的管理成效,这是什么原因呢?

因为大多数管理工具,都是来自西方,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文化基因,与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,截然不同。

社会学家费孝通在《乡土中国》中,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文化基因,是以乡土背景下的人际关系为基础,形成个体私人关系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结构,与西方以团体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,存在很大的不同。

中国企业,虽然引入了西方公司治理模式,但是,在经营管理中,特别是与人有关的管理活动中,不能脱离“乡土中国”这个文化土壤,需要创造性的将西方管理工具,融入到东方智慧中。

“中国式绩效考核”如何取得突破?钧问咨询认为,可以采取以下三方面的措施:

一、 KPI考核的“刻度”与人际关系的“温度”有机结合。

1、以目标驱动团队激情,以标准约束个体行为。

强化组织和团队绩效考核目标,弱化个体绩效目标,个体绩效以绩效标准执行为主要形式。

2、加法绩效激励,减少考核博弈。

推行绩效目标和奖金“正相关递增”模式,降低绩效目标达成率考核下导致的“追求低目标博弈”问题。

3、以绩效领导力,推动绩效执行力。

组织绩效活动,不是“以考代管”,而是要倡导绩效家文化,“大家好,才是好”,用强大的绩效领导力,凝聚员工,推动绩效活动的展开。

4、绩效关系,尊老爱幼。

对于老员工,建立“绩效关怀”计划,帮助老员工找到绩效特长,发挥优势。同时,建立老幼长序关系,比如按照司龄实行“功勋制度”。

5、绩效活动,依然遵循“三个和尚没水吃”的规律。

绩效活动中,关键目标一定不是依赖员工个体之间关系而推动的,而是领导和团队来推动。

6、创新绩效文化,鼓励“差异化”。

在全新业务领域,增强少数绩效能手的“独立性”,降低对人际依赖性,鼓励“绩效英雄”脱颖而出,比如国家改革开放初期,采取“先行先试、特区模式”。

二、 利用垂直人际关系,强化考核条线责任关系。

1、考核关系中,“上下级的垂直关系”重于“同级之间的水平关系”。

国人的文化基因中,与西方不同的是,垂直式的父子关系,大于水平式的夫妻关系。所以,君臣、父子、夫妻等关系,被“三纲五常”所强化。因此,企业平级部门合作难度大,上级指挥下级更顺畅(看看中国足球就理解了)。

2、逐级考核,逐级负责。

考核应该逐级负责,直接上级是考核的唯一责任人,减少用“考核小组”进行考核打分的模式。

3、平级部门之间的考核指标“勾稽关系”,要逻辑清晰。

为提高平级之间协作的积极性,可以采用“不同部门、岗位的考核指标联动和利益一体化”的机制,促进配合。

三、 建立个人绩效水平公开化机制,降低不公平感。

1、考核制度公开化。

企业中,依赖个体“自觉做好工作”是具有挑战性的事情,同时考核监督的成本巨大。因此,绩效考核的标准和结果,都需要公开透明。

2、考核行为可视化。

员工绩效活动的全过程处于“看板、量化和具象呈现”的时候,比如外卖小哥“在途可视化”管理机制,会取得较好的管理成效。

3、考核结果公示化。

避免“含蓄”,表现好坏,公开化,公开表扬,公开绩效问题。

综合上述三方面,我们需要认识到,在管理“洋为中用”时,一定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,对管理工具再设计。一味否定和全盘推行,都是不可取的态度。

中国式绩效考核,一定会越走越顺畅。